在80年代,张玉玉的电影作品虽然不算多,但名气可不小。
我猜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方面,她作为“银幕花旦”出场,长得挺可爱,气质纯净,整体形象挺有特色。
还有,她的演技功底底子非常牢靠。
我记得1981年,《大众电影》杂志曾设立过一个叫“银苑新花”的画页专栏,主要是为了介绍那些未来有发展潜力的电影圈新面孔。第一期里就亮相了8位演员,分别是郭凯敏、潘虹、姜黎黎、迟志强、赵静、洪学敏、陈佩斯和张玉玉。
那张张玉玉的照片,曾经在我们心里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大概是在1980年的金秋节气里,张玉玉穿着一件黑色绣花的薄毛衣,留下一张挺漂亮的照片。
那年,她刚满24岁,正是青春美好的年华。
她的脸蛋那般俏丽,笑起来像开了一朵花一样。左边脸颊上的酒窝特别明显,仿佛更添一份迷人。
那酒窝,成了她和80年代的其他美女明星截然不同的个人标签。
1956年1月,张玉玉在天津这座城市出生的。
她出身工人家庭,家境普通,从小就生活在平凡的环境里。祖辈中也没有人涉足艺术领域,跟那些天生热爱文艺、从小就走上明星道路的女演员们不太一样。
不过,1970年一次意想不到的契机,彻底改变了这位14岁小姑娘的人生轨迹。
她因为长得清秀可人、嗓音明亮甜润,被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老师看中,随后和比她年长一些的李秀明、陈道明等,一块儿加入了天津人艺的学员班学习。
说是学员班,其实也就两个月的“军事训练”而已,然后就跟老师们一块儿上台演出了。
第一次站上舞台,她紧张得不得了,身子都在哆嗦,就连牙齿都在轻轻发抖。不过人艺的老戏骨们都挺关心她,纷纷鼓励她“别担心”,等一走上台就会轻松不少。
果不其然,一上台,她就很快进入“预设的场景”,把那些该说的台词都给念完了。
要真懂得表演的精髓,还是得过一段时间才领会到。
1973年,小小的17岁张玉玉顺利从学员班毕业,用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天津人艺的一席之地,正式成为了一名演员。
就在这一年,北影厂的导演谢铁骊看中了作家黎汝清的小说《海岛女民兵》,把它变成了电影剧本,准备拍成电影。他还请北影演员剧团的陈强、谢芳这些老牌演员帮忙去找合适的角色扮演大小海霞和那些女民兵。
陈强、谢芳等得知天津人艺培养出了一批年轻演员,特意跑到天津去看看。经过一番考察,18岁的李秀明和17岁的张玉玉都被选中,可惜的是,她们因为剧院有演出任务,没能赶上这次难得的好机会。
不过,张玉玉可真让谢芳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1978年,北影厂的段吉顺导演自己写剧本、执导了《婚礼》这部电影。因为张玉玉曾在话剧版的《婚礼》中饰演女主角盛敏,表现得相当出彩,谢芳便推荐了她给段吉顺。
段吉顺曾打算让张玉玉继续在电影版的《婚礼》中演女主角,但因为那会儿刘晓庆已经在北影厂拍摄的《小花》中饰演何翠姑,受到厂里领导的喜爱,领导们就建议女主角由刘晓庆来担任。至于比刘晓庆小6岁的张玉玉,则被安排去演盛敏的小妹盛男。
由于张玉玉之前就演过话剧《婚礼》,所以拍盛男的时候特别得心应手。
虽然是第一次亮相大银幕,但她在镜头前表现得既生动又自然,清新亮丽的屏幕形象也为她加了不少分,挺受赞赏的。这个表现也让她跟郭凯敏、潘虹、姜黎黎等一同,成为各电影公司眼里的新星。
1979年,东海舰队创作室的编剧李云良写出了电影剧本《爱情与遗产》,这部片子被西影厂选中准备拍摄。女主韦伟的扮演人,最初被导演颜学恕看中的演员,是北影厂的“当家花旦”张金玲。不过,张金玲在众多候选剧本中,最终选择了由珠影厂导演陶金执导的《姐妹俩》。就这样,在谢芳、李秀明等人的推荐之下,张玉玉也加入了《爱情与遗产》的剧组。
正是扮演“韦伟”的这个角色,让当时24岁的张玉玉一下子成了知名的小明星。
她在影片里演得细腻含蓄,满是生活的真实感。凭借精准的眼神交流和微妙的肢体动作,她把角色在情感挣扎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心理一层层展现出来,既表现出传统女性的温柔坚韧,又让人物在当代背景下充满了生命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她对台词的把握。用那平实自然的语气,将藏在话语里的浓厚情感和忍耐的挣扎悄悄融进日常聊天里,令角色变得鲜明又贴近生活。让观众在平平淡淡中领略到深意,静静品味出内心的激荡与波澜。
张玉玉的台词底子,在80年代那些新崛起的女明星里,确实算得上是非常出色、与众不同的。
这当然离不开她在天津人艺话剧舞台上经历了多年的打磨。
大概也是因为张玉玉成为了天津人艺的主角之一,所以之后她没有再拍多少电影,而是和天津人艺的新秀陈道明搭档,组成了“舞台CP”,合作演出了不少戏。在1979年上演的《钗头凤》中,两人扮演的陆游和唐婉,给不少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不过没多久,陈道明就去了中戏进修班学习,毕业之后也留在了北京。而张玉玉则继续扎根在天津的话剧舞台上,没离开。
1980年,她在话剧《闯江湖》里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演技。她扮演的杨金香一角,曾经在京津两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80年代,张玉玉也曾亮相过《越过零公里》、《地久天长》、《中国的“小皇帝”》、《SOS村》这些影视剧。毕竟,她不是专业的电影演员,所以作品数量上比不上郭凯敏、潘虹、刘晓庆这些大腕儿。
不过,她的演技确实摆在那里,塑造的角色也都挺有特点。因此,让许多80年代的影迷对她一直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这些年里,不少网友一直在问她的最新情况,挺想知道她生活的点滴。
其实啊,张玉玉一直没离开过,只不过是在话剧舞台上多逛逛罢了。
她在天津人艺待过,算得上台柱子级的人物,主演过《钗头凤》、《霓虹灯下的哨兵》、《闯江湖》、《雷雨》、《觉悟》等话剧。还因为扮演唐婉这个角色,拿到了天津青少年演员基本功汇报演出中的表演一等奖。
1985年,她加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曾主演过《奥赛罗》、《相思年代》和《你过得还好吗》等剧。1989年重排的《红岩》中,饰演江姐这个角色,凭借柔韧与刚毅结合的表现,别具一格。
她的台词充满温暖和力量,用细腻而沉稳的表演展现出江姐作为革命战士和女性双重身份的灵魂光辉。特别是在狱中绣红旗的那场经典,表面平静的动作中,张玉玉注入了如山呼海啸般的情感暗流——指尖微微颤抖、嘴角坚韧不拔、眼底带着希望,将乡雅的知识女性、母亲的柔情以及战士的决绝,完美融合,塑造出一个永远难忘的舞台形象。
2001年,她开始担任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的副团长;到2003年,晋升为团长。
这个时候,她虽然已经47岁了,但对表演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她说,这份事儿,虽说挺不容易,但确实很崇高。
在2007年,她担任中国铁路文工团话剧团的团长和演员,也因此被表彰为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
张玉玉退休后,没有像跟她同期出道的很多演员那样频繁曝光,反而挺低调、谦虚着。到2013年,大家也就只在电影《租爸妈过年》中看到她饰演的沈母这个角色。
这会儿的她,跟年轻的时候比起来,脸上确实变了不少,很多影迷都没有认出她来。
今年咱们在天津人艺重排的话剧《闯江湖》的排练现场,又偶遇了那位久违的老艺术家。我一看,哎呀,她的模样变化挺大,几乎让人认不出了。不过啊,她对艺术的那份专注和执着,倒是一点也没变,依然那么认真那么热情。
在排练现场,她一边指导年轻演员,一边说,做演员啊,就是得把角色的全部展现出来。当年我们演《闯江湖》的时候,首先就去了评剧团摸了半年生活,直到真正找到那个角色的感觉。她还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能感受到多少就演出多少,要投入到角色里去,把角色当成自己,体会那个时代的无奈和酸楚,演得真是入木三分。
我看着眼前的张玉玉,发现她69岁了,可在工作状态中依旧那么从容优雅,整个人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彩。虽说如今不比年轻时那般青春靓丽,可岁月却为她增添了成熟的韵味。她那短发,更显得精神干练,干脆利落。
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